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党风政风

护航脱贫攻坚丨黑水县:文化扶贫见效益 “唱”响脱贫新生活

发布时间:2020-11-23
字体:
来源:廉洁四川
分享到:

“我叫德青卓玛,是黑水土生土长的藏族姑娘。我六岁开始,就学习阿尔麦多声部,但我之前都不敢想象,在田间地头传唱的黑水民歌,能传唱到大山外面,让那么多人听到......”近日,在中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的连线采访中,黑水县知木林镇木都村的藏族姑娘德青卓玛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像她一样,依靠阿尔麦多声部摆脱世代贫困的孩子还有很多,这些脱贫户的子女有的到九寨沟、成都、上海等地演艺中心成为驻唱歌手,有的进入学校教学生唱跳阿尔麦多声部,这都得益于县纪委监委在帮扶中深植传统文化,强化文化扶贫,助力木都村走出贫困迈向小康。

木都村的贫困户参加“非遗文化”表演(陈斌 摄)

木都村位于高半山,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贫困程度深。2016年县纪委监委来到木都村发现,要带领木都村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要让村民们过上致富奔康的好日子,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通过走访调研,县纪委监委发现,要阻断木都村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既要抓好外部帮扶教育,也要挖掘深藏于群众生活中的文化底蕴,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以文化扶贫为切入点,走一条民族文化造血的脱贫之路。

“我没有想到,在田间地头哼唱的歌曲,国家还给我们这些人补助,让我们继续唱下去,还要我们带领年青人也来唱。”2016年10月,阿尔麦多声部传承人泽英俊第一次领到3000元补助时,他开心地笑了。传承人作为非遗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好传承人的积极性,才能把“非遗”文化发扬光大,为此,在县纪委监委着重在文化扶贫领域发力,协调县文体局等相关部门,按照非遗传承人的申报条件,将7名村民作为传承人,按政策每人每年享受3000元补助,走出了文化扶贫第一步。

县纪检监察干部与协会会员共同谋划协会未来(陈斌 摄)

“传承人领取到补助,获益的只是少部分,那不是我们文化扶贫的初衷,我们要组建一支专业的演出队伍,让他们走上更大的舞台。”县纪委副书记、县监委副主任陈斌对文化扶贫充满信心。在驻村帮扶工作组的帮助下,“阿尔麦多声部”演出合作社正式成立,首批社员达到30余人。县纪委监委不断为其争取演出机会,推荐到更宽广的舞台,黑水县冰川彩林节、彭州白鹿国际青年艺术节、全国非遗节四川分会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演出邀约纷至沓来。

“阿尔麦多声部太让我痴迷了,其歌语多用赋、比、兴手法,生动形象传神,其旋律清新畅,风格精犷豪放,极具有地域特色,演唱时有唱‘细’点,有唱‘粗’点,有唱‘尖’点,有唱‘破’点,中间鼓、两头平,高、中、低音多声部相到自然轮还接唱,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各个方面的爱憎情感,成了感情发泄之源。”近日,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丁博,利用暑假时间两次赴木都村蹲点学习,他对阿尔麦多声有更深的感悟。同时,泽英俊夫妇也多次到成都对阿尔麦开展现场教学,在有演出任务时,也会通过微信视频、电话等方式进行远程教学。他所教的学生在美国威廉玛丽学院孔子学院、克里斯托夫纽波特大学、美国国际艺术节以及威廉斯堡艺术高中,进行了4场展示和演出阿尔麦多声部民歌,为美国院校师生、当地民众和纽波特纽斯市的华人华侨同胞们带去了一场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视听盛宴。

文化扶贫只有走出去才能成为让村民持续增收的动力。在县纪委监委关心支持下,阿尔麦多声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演出任务越来越多,合作社也正式更名为“黑水县阿尔麦多声部保护传承协会”。今年协会已有5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7人。2020年仅外出参演一项,就实现人均增收1万余元。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文化的魅力吸引了更多企业来黑水投资。截至今年11月,新建成1000头藏香猪生态观光放养场1个,500头牦牛育肥基地1个,流转土地500亩种植饲草和中药。县纪委监委按照“文旅相融、农旅互动”的思路,通过加强与宣传、文化、旅游等部门的沟通,拟把木都村的方式放大到全县,对全县旅游景点、农特产品进行深度整合,着力形成“春赏荞花、夏品香猪、秋望红叶、冬看非遗”的乡村特色旅游发展布局。

帮扶干部在贝母基地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杨辰 摄)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也是纪检监察机关的责任担当,我们县既然有文化的底蕴,就要让文化引领驱动产业发展的主动轮转起来,才能在脱贫攻坚路上行稳致远。”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覃治如是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